诸葛亮哥哥诸葛瑾,每战必败,为何却最得孙权器重?
在东吴盛大而失落的序幕中,一位久居孙权身旁的大臣,时而战败,却未曾被放逐,他就是诸葛瑾。诸葛瑾虽无辉煌战绩,却深得孙权倚重与厚爱。那么,每战必败的他,为何却深得孙权器重呢?
公元222年,东吴的江陵在魏军的多重攻势下岌岌可危,孙权派遣诸葛瑾与潘璋前去解围。此时的江陵守军已被疾病削弱至仅有五千能够作战的士兵,而曹真又筑土山攻城,形势异常紧张。身负重任的诸葛瑾,并未能迅速实行救援策略,而是不断召开会议,进行无果的策论,延误了战机。令人庆幸的是,防守江陵的朱然表现英勇,成功支撑长达半年,潘璋也设法以水城防范住了魏军的攻势,江陵之危得到缓解,虽然诸葛瑾的表现难称满意。
至公元229年,孙权自封吴帝,诸葛瑾成为大将军,左都护,与右都护陆逊并列。这一官职显示了孙权对诸葛瑾的高度信任。然而,东吴的另一次北伐行动——234年的襄阳之战,诸葛瑾与陆逊再度联手。孙权、孙韶撤退后,诸葛瑾却自乱阵脚,急催陆逊撤退,若不是陆逊的冷静应对,诸葛瑾的急躁险些酿成大祸。即便如此,重用他的孙权依然没有改变这位显赫的左都护。
孙权晚年对陆逊的疑忌,诸葛瑾却能避过一劫,他的儿子诸葛恪甚至成为托孤重臣,一度掌权东吴,直至孙亮成年前,权势与诸葛亮在蜀国无异。为何屡战屡败的诸葛瑾以及其子能获得如此重信与重用?
关键在于身份与性情。首先,诸葛瑾出自琅琊诸葛氏,这一身世可压制江东众多豪强,虽其战绩不佳,但凭借高门第而威信满满。孙权借此吗,在张昭之后,找到能够中和江东大族权势的平衡点。其次,诸葛瑾并无自立宗派,亦非“淮泗人士”,这样的身世背景使他无权势后盾,不会对孙权构成威胁,同样适合政治的稳定。
更为重要的是性情与外交上的表现。诸葛瑾性格宽厚,重义理、善为人和,东吴内乱缓解、士人和诸侯不和,极为依仗他的调解能力。既可以安抚步鹭、虞翻等人,也可以处理孙皎与甘宁的矛盾,凭借这些“和事佬”般的作用,使内部分裂的苗头很难壮大。这是陆逊所不能比肩的才干。
此外,诸葛瑾与诸葛亮兄弟情深,二人的关系在东吴与蜀汉的同盟中也起重要作用。常常作为联络和谈判的桥梁,不失为盟友关系的调和润滑剂。这样的外交能力,使他必须站在高位,与诸葛亮谈判而不失尊严与体面。
孙权曾对诸葛瑾公开表达了极高的评价,“恩如骨肉”,“深相明究”。两人的情谊至深,诸葛瑾善于委婉的进言之术,使得孙权对他如兄如弟,信任倍加。在孙权眼里,他的这位好友,不仅是战场的副手,更是政治与日常决策的共同主导者、辅政者。
总的来说,尽管诸葛瑾在战场上多次失败,缺乏军事才能,但他对内的调解能力高超,对外又能维系孙权与蜀汉诸葛亮的良好关系。他的出身、性情和才能决定了他在孙权眼中的无可替代性。即使频频失利,仍能在东吴的政坛上屹立不倒。#视界频道激励计划#
#新知漫谈专属活动#